《哪吒2:魔童闹海》持续火爆,它延续了前作的高口碑和热门话题。在技术层面的革新与突破,堪称国产动画的一次华丽蜕变,它不仅在视觉特效上震撼了观众,更在制作流程和技术创新上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
本文将从动画电影的基本原理出发,初探《哪吒2》的制作过程及所采用的技术。
动画电影的制作依赖于“视觉暂留”效应,即人类眼睛在快速连续的画面切换中看到的动作连贯性。人眼的帧率范围一般在30到60帧之。在这个范围内,人眼可以看到连贯的动画效果,并感知到运动的流畅性,60帧是公认的流畅标准。传统上,动画是通过逐帧绘制来实现的,但现代动画主要使用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CGI利用三维建模、材质渲染和物理模拟等技术,创造出高度逼真的视觉效果。
在《哪吒2》中,前期工作包括剧本开发、风格确定和角色设定。制作团队通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敲定了影片的整体视觉风格——结合传统中国元素与现代动画美学。
故事板是将文字剧本转化为视觉叙述的关键工具。在《哪吒2》中,团队绘制了详细的故事板,包括每个镜头的角度、节奏和特效点。
角色设计团队参考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神话形象,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角色造型。哪吒的形象在前作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更加注重肌肉线条和面部表情的细节刻画。
三维建模是动画制作的基础。《哪吒2》的角色模型采用多边形网格技术(Polygon Mesh),通过调整顶点位置来构建角色的形状和结构。
材质绘制是赋予角色和场景真实感的重要环节。制作者使用Substance Painter等软件为模型创建高分辨率的纹理贴图。
动画师根据前期设定,利用动画软件(如Blender)为角色设计动作。哪吒的打斗场面需要精确的时间控制和流畅的动作衔接。
灯光设计直接影响影片的氛围和视觉效果。《哪吒2》中的许多场景需要复杂的光照计算。
后期制作涉及剪辑、调色以及特效元素的整合。电影中的法术效果和战斗场面需要细致的后期处理。
主要使用Maya软件进行制作,其他软件如3ds Max也在动画制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用途各异。
角色模型使用多边形网格创建,确保可塑性的同时保持细节。骨骼绑定系统允许动画师实现复杂动作。在角色建模和场景渲染方面,《哪吒2》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海底龙宫、天庭桎梏等场景通过高精度的3D建模技术呈现得美轮美奂,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影片还通过高精度粒子解算和动态渲染,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仙界战场,感受着每一个粒子的动态变化和光影流转。
AI技术在《哪吒2》的制作中贯穿了从前期设计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AI辅助设计系统能够快速生成角色概念图,大大缩短了创作周期。AI动作捕捉技术则可以精准记录演员的表演,并将其转化为数字角色的动作数据,让角色的动作更加流畅自然。此外,AI渲染引擎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更加真实的光影效果和材质表现,为影片的视觉效果注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制作者运用Substance Painter等工具,手工绘制高质量的纹理贴图,赋予角色和场景丰富的细节。
本文系作者在时代Java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nowjava@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