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服务注册与服务发现?
服务注册,就是将提供某个服务的模块信息(通常是这个服务的ip和端口)注册到1个公共的组件上去(比如: zookeeper\consul)。
服务发现,就是新注册的这个服务模块能够及时的被其他调用者发现。不管是服务新增和服务删减都能实现自动发现。
你可以理解为:
//服务注册
NameServer->register(newServer);
//服务发现
NameServer->getAllServer();
那么,为啥要这样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下数据请求模型的进化史。
在传统的数据请求架构中,其实是没有什么服务注册和发现之说的。因为请求模型足够的简单。下图是传统的服务请求模型图:
各个客户端请求server服务器,所有的业务逻辑都是在这个server端内完成,这是常见的网络请求模型架构,对于小型的服务而已,这个架构是最合适的,因为它稳定且简单。server服务器的更新和维护也很简单。
后期,随着我们的用户数渐渐变多,单台服务器的压力扛不住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负载均衡技术,增加多台服务器来抗压,后端的数据库也可以用主从的方式来增加并发量,模型如下图所示:
然而这个时候,依然没有服务发现和注册的影子,因为这个架构依然足够的简单和清晰。只要不断的增加后端的server服务器的数量,那么我们的整体稳定性就会得到保证。各个server服务器的更新和维护也依旧很简单。
那么啥时候才需要用到服务注册和发现呢?答案是分布式微服务时代。
在微服务时代,我们所有的服务都被劲量拆分成最小的粒度,原先所有的服务都在混在1个server里,现在就被按照功能或者对象拆分成N个服务模块,这样做的好处是深度解耦,1个模块只负责自己的事情就好,能够实现快速的迭代更新。坏处就是服务的管理和控制变得异常的复杂和繁琐,人工维护难度变大。还有排查问题和性能变差(服务调用时的网络开销)
比如还是上面的模型架构,在微服务时代就会变成这样子:
各个微服务相互独立,每个微服务,由多台机器或者单机器不同的实例组成,各个微服务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调用。
比如上面的图中,我们将原先1个server的服务进行了拆分,拆出了User服务
,Order服务
,Goods服务
,Search服务
等等。每个服务里有N台机器或者实例。每个服务还相互关联和调动。这种错综复杂的网络架构,使得这种服务的维护成本变得比之前困难了很多。
在不用服务注册之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怎么去维护这种复制的关系网络呢?答案就是:写死!。将其他模块的ip和端口写死在自己的配置文件里,甚至写死在代码里,每次要去新增或者移除1个服务的实例的时候,就得去通知其他所有相关联的服务去修改。随之而来的就是各个项目的配置文件的反复更新、每隔一段时间大规模的ip修改和机器裁撤,非常的痛苦。
在微服务时代,我们会上云,会用k8s,会有docker,这样一个服务从创建到上线会变得异常的频繁,每一个接口依赖的服务,可能会随时的动态改变,靠人手的去写配置和变更配置,对于运维和开发同学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种问题呢?于是聪明的人类发明了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这种聪明的东西,来解放双手,提高效率。
还是上面服务模块的例子,我们看下用了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之后,我们的网络请求模块,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呢?先来看下,服务注册是怎么操作的。看下面的图:
每一个服务对应的机器或者实例在启动运行的时候,都去向名字服务集群注册自己,比如图中,User服务
有6个docker实例,那么每个docker实例,启动后,都去把自己的信息注册到名字服务模块上去,同理Order服务
也是一样。
对应的伪代码可以表示如下:
//给User服务申请1个独有的专属名字
UserNameServer = NameServer->apply('User');
//User服务下的6台docker实例启动后,都去注册自己
UserServer1 = {ip: 192.178.1.1, port: 3445}
UserNameServer->register(UserServer1);
......
UserServer6 = {ip: 192.178.1.6, port: 3445}
UserNameServer->register(UserServer6);
//给Order服务申请1个独有的专属名字
OrderNameServer = NameServer->apply('Order');
//开始注册
OrderServer1 = {ip: 192.178.1.1, port: 3446}
OrderNameServer->register(OrderServer1);
//给Search服务申请1个独有的专属名字
SearchNameServer = NameServer->apply('Search');
//开始注册
SearchServer1 = {ip: 192.178.1.1, port: 3447}
SearchNameServer->register(SearchServer1);
这样,每个服务的机器实例在启动后,就完成了注册的操作。注册的方式有很多的形式,不同的名字服务软件方式不一样,有HTTP接口形式,有RPC的方式,也有使用JSON格式的配置表的形式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结果都是一样。
实例注册到名字服务上之后,接下来就是服务发现了。
我们把每个服务的机器实例注册到了名字服务器上之后,接下来,我们如何去发现我们需要调用的服务的信息呢?这就是服务发现了。
我们看下,服务发现是怎么做的:
在上图中,Order
服务想要获取User
服务相关的信息,首先向注册集群中心发送请求获取,然后就能收到User
服务相关的信息。
伪代码可以表示如下:
//服务发现,获取User服务的列表
list = NameServer->getAllServer('User');
//list的内容
[
{
"ip": "192.178.1.1",
"port": 3445
},
{
"ip": "192.178.1.2",
"port": 3445
},
......
{
"ip": "192.178.1.6",
"port": 3445
}
]
//服务发现,获取Goods服务的列表
list = NameServer->getAllServer('Goods');
//list的内容
[
{
"ip": "192.178.1.1",
"port": 3788
},
{
"ip": "192.178.1.2",
"port": 3788
},
......
{
"ip": "192.178.1.4",
"port": 3788
}
]
我们通过服务发现,就获得了User
模块的所有的ip列表,然后,我们再用一定的负载均衡算法,或者干脆随机取1个ip,进行调用。
当然,也有些注册服务软件也提供了DNS解析功能或者负载均衡功能,它会直接返回给你一个可用的ip,你直接调用就可以了,不用自己去做选择。
这样,我们获取了服务的IP信息后,就可以进行调用了,如图所示:
和服务注册的方式一样,服务发现的方式,不同的名字服务软件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有的是得自己发送HTTP接口去轮训调用,如果发现有更新,就更新自己本地的配置文件。有的是可以通过实时的sub/pub的方式实现的自动发现服务,当我订阅的这个服务内容发生了更新,就实时更新自己的配置文件。也有的是通过RPC的方式。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结果都是一样。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服务注册和发现的方式,维护各个服务IP列表的更新,各个模块只需要向名字服务中心去获取某个服务的IP就可以了,不用再写死IP。整个服务的维护也变得轻松了很多。彻底解放了双手!
可能你会说,这样加了1个中间代理,饶了一个大圈子,感觉也挺费劲的,难道仅仅是为了解决新增服务,动态获取IP的问题吗?
当然不是!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不仅仅解决了服务调用这种写死IP以及杂乱无章的管理的状态,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还管理了服务器的存活状态,也就是健康检查。
很多名字服务软件都会提供健康检查功能。注册服务的这一组机器,当这个服务组的某台机器,如果出现宕机或者服务死掉的时候,就会标记这个实例的状态为故障,或者干脆剔除掉这台机器。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自动监控和管理。
健康检查有多重实现方式,比如有几秒就发一次健康检查心跳,如果返回的HTTP状态不是200,那么就判断这台服务不可用,对它进行标记。也可以执行一个shell脚本,看执行的返回结果,来标记状态等等。
上图中,用心跳发送的方式来检查健康状态,当有1台机器出现异常,这样我们获取服务的时候,就能知道服务的健康状态了。
比如伪代码如下:
//服务发现,获取User服务的列表
list = NameServer->getAllServer('User');
//list的内容
[
{
"ip": "192.178.1.1",
"port": 3445,
"status": "success"
},
{
"ip": "192.178.1.2",
"port": 3445,
"status": "success"
},
......
{
"ip": "192.178.1.6",
"port": 3445
"status": "error" //故障,出现错误
}
]
我们通过判断列表里的status
的状态是不是success
来确认调用的服务是可用的。有些名字服务会提供DNS解析功能,直接就会把有问题的机器给去掉,你服务发现后的机器服务就是正常可用的。
同时,当服务不可用的时候,有些名字服务软件也会提供发送邮件或者消息功能,及时的提示你服务出现故障。这样一来,我们就通过健康检查功能,来帮我们及时的去规避问题,降低影响。
当出现故障的服务被修复后,服务重新启动后,健康检查会检查通过,然后这台机器就会被标记为健康,这样,服务发现,就又可以发现这台机器了。
这样,整个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就实现了闭环。
上面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我们解释了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的整个过程,以及通过它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优秀的变化。那如果我要自己去做一个提供服务注册和发现的这样一款软件,难吗?
答案是:难!非常难!
我们先看下这个软件的功能清单:
所以,你看,开发一款注册发现的软件还是有非常大的挑战的。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的解决方案,代表作是:zookeeper
和consul
以及etcd
,他们功能强大,安全稳定,高并发高可用,强一致性,目前市面上都是用这几个来实现自己的服务注册和发现的。
以下是这3款软件的优缺点对比:
其中,consul 是后起之秀,源于它安装简单,功能强大,提供健康检查,web管理后台,支持多数据中心,暴露了方便的HTTP接口,使得它被更多的人所使用,唯一不足的是它不支持sub/pub订阅机制,所以服务发现,得使用者自己去HTTP轮训发现变更。
本文系作者在时代Java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nowjava@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