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新玩法

在第六届互联网大会上,百度CEO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不仅不会毁灭人类,反而可以让人们获得“永生”。但许多网友却对此产生质疑,觉得这有点儿遥远。虽然“永生”目前还不太现实,但是AI近几年的发展势头确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在很多领域都绽放出了自己独特的光彩,其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产物。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在传媒领域,AI带来了什么新玩法吧。


重塑传媒业态

科技的发展一直在加速,基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人工智能风潮已经来临。那么,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传媒行业?在《AI时代,传媒业面临的4大挑战和5大变革!》一文中作者表明AI技术将在5方面重塑传媒业态。

内容生产方面。AI不仅在计算机新闻写作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而且能使媒体的内容制作更快、更简便;AI工具还可以执行语音和文字智能化处理和编辑等。新华社发布的“AI智能主播”和“媒体大脑”智能媒体生产平台就是国内对于智能时代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的有益探索。

内容分发方面。AI可以基于不同的传播场景进行分发以及基于用户偏好进行个性化定制的分发。通过对分发系统进行培训,再结合媒体的用户行为数据,精准分析和洞察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征,实现针对不同新闻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和推荐,以使其适应用户的特定需求。

媒体资产管理方面。智能媒体管理系统可以对所有可用媒体资源进行更好的管理。智能化内容存储、检索可以便于使用媒体所有可用的内容,从而节省时间并为受众创建更好的内容。如抖音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帮助管理海量视频资源,以改进用户的注意力分配和流量分配机制。

版权和内容审查方面。人工智能对监测媒体的传播内容、版权行为状况具有很大的帮助,智能人脸识别技术能够从图片、视频中识别特定人物身份、标签化新闻图片,完成图片和视频检测监管等功能。

内容审核方面。通过情感识别,图像和对象分析,以及语言分析工具等,能够检测图像和音频中的敏感或非法内容,从而进行内容的过滤和把关。

AI助力传统媒体转型

“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基于百度大脑的核心能力,支持与满足媒体工作中的关键操作性需求。第一期的研究方向是利用百度的AI 技术,为人民日报打造一个智能化“编辑团队”,辅助媒体的新闻生产,提升编辑的生产效率。其部分技术能力已经陆续在人民号后台和人民日报客户端进行实际应用,通过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放大整个新闻生产线的效能。

百度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院长许正中都表示了自己对媒体智能化转型的深切期待。李彦宏表示,“我们有信心通过深入的合作,树立权威媒体平台与科技企业融合发展的典范。相信人工智能与媒体的融合创新,将有助于权威媒体平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

新闻传播新模式——语音头条

文章《四家媒体率先试水“AI+音频”,唤醒新闻传播新模式》也介绍了一种因AI诞生的新内容产品——语音头条。语音头条的出现,重新拓展了新闻资讯的产品形态和边界,为传统媒体插上了第三条翅膀。智能音箱的代表“天猫精灵”就是应用典例之一,天猫精灵携手传统媒体推出“语音头条”智能资讯产品,用户只需要对其说一声“早上好”,就可以听到最新鲜的新闻资讯和热点话题。

除此之外,文章还以沈阳晚报、女主播“佩奇”、方言脱口秀音频“正二扒经”、南都音频等为例,介绍了语音头条在媒体中的应用,它们都取得了不错反响,开拓了媒体市场。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崛起,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让老百姓能体验到最为炫酷劲爆的人工智能互动体验。

文章同时表明了对短语音未来市场的看好,“短语音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就是其生产成本低廉。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说,短语音的性价比极高,很大程度地为传统媒体探索媒体融合新领域降低了门槛。同时随着基于AI的智能化音频生活场景越来越常见,语音新闻播报将是大势所趋,未来甚至可能出现专门从事语音新闻生产的机构。”

AI赋能短视频新媒体平台

AI除了在以上媒体领域均有涉及外,在短视频领域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如文章《AI是短视频平台的核心能力,快手其实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提到,如果想将每位用户的注意力高效分配给海量丰富的短视频,而非集中在少数爆款之上,光靠人工运营的方法是不可行的,这必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而AI正是快手连接内容生产与消费两个端口的核心能力。

文章以快手上线的一批名为“快手时光机”的爆款特效表情为例,这款可以让人“变老”的表情可以在十几秒钟中,让视频中人物的容颜变成 60 年之后。除此之外,还有可以实时进行肢体识别的舞蹈游戏、AR 换脸等。AI 技术极大地增加了用户体验感及和App的趣味性,也让记录生活变得更有趣。

对于信息茧房(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快手科技AI技术副总裁郑文以快手的推荐机制为例作出了回答:快手的推荐给用户的内容,绝非仅仅用户最感兴趣的部分,而是会考虑到内容的多样性,在更广阔的领域发现感兴趣的内容。

小心落入AI的“陷阱”

AI技术的进步创造出新的娱乐方式,前阵子一款名为ZAO的App在朋友圈被疯狂刷屏并登上微博热搜。《AI换脸一夜刷屏,能“ZAO”多久》解释了AI换脸为何会一夜爆火:随时随地“变脸”任意一个影视人物对于普通人来说无异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虽然无法以假乱真,但是就普通娱乐来说还是绰绰有余的。

但同时,文章通过对比脸萌、崽崽Zepeto、小咖秀等App,进一步指出AI换脸正如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一样,很快就能从最初的新鲜惊艳,到后来的意兴阑珊,走出同样一条抛物线。AI换脸,用户终究是“附体”在他人身上,并非虚拟世界中真实的自己。

虽然AI换脸给大众提供了新鲜的玩法,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肖像侵权、虚假证据、零成本造谣等风险。从ZAO的用户协议中就能看到巨大安全隐患:ZAO的用户协议不仅模糊了肖像权的归属,而且要求用户肖像资料的全面渡让,用以达到收集用户数据的目的。这种做法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它为不法之徒打开了一个后果不堪设想的“潘多拉魔盒”。此外,视频素材的版权问题同样不容回避。即使官方针对以上的问题作出了回应,但这也成为了AI在应用中的隐忧。

结语

其实,文化产业与AI结合的远远不止上述传媒领域,在影视制作、游戏、文学创作等方面,AI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技术的进步为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与挑战,这也给产业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亟待各方合力破解。

你还知道哪些特别的“文化产业+AI”呢?欢迎留言~

本文系作者在时代Java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nowjava@qq.com删除。

编辑于

关注时代Java

关注时代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