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自营 + 国补 iPhone 历史最低价          国家补贴 享8折

从韦东奕就餐遭围堵看社会对学术人才的关注与反思

一、事件始末:学术 “顶流” 的日常被过度关注

11 事件经过与场景还原

2025 年 6 月,一段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韦东奕在食堂就餐被多人围观拍摄的视频在网络传播,引发网友热议。画面中,不少围观者全然不顾正在专心就餐的韦东奕的感受,凑到他身边拍照、合影,还不时询问 “拍完了吗”” 我的拍上了吗 “,俨然把韦东奕当成拍照打卡点。视频显示,多人围绕着正在吃饭的韦东奕拍摄,还有人大声问道:” 我的拍上了吗?” 韦东奕在食堂吃饭时,面对喧闹的人群一脸冷漠,那是无声的抗议。

这并非韦东奕首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此前,他因开设短视频账号而迅速走红网络,其账号粉丝量在短短几天内突破 2300 万。6 月 3 日晚上 10 点,韦东奕在抖音平台开通账号并发布第一条短视频,仅仅 4 秒钟、3 句话的自我介绍,却创造了惊人的传播效果。截至 6 月 10 日 13 时 30 分,其粉丝量已突破 2421 万,这种现象级涨粉速度远超一般 “网红”。

12 公众关注的演变与特点

韦东奕的走红源于其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朴素形象的强烈反差。作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他在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领域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包括解决了陶哲轩等人 10 年前提出的一维情形解逐点衰减的猜想。他高一、高二皆以满分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19 岁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开启 “开挂” 的学术生涯。

公众对韦东奕的关注呈现出几个明显特点:首先是 “猎奇性”,对这位被誉为 “韦神” 的青年数学家的生活细节充满好奇;其次是 “符号化”,将其朴素形象和专注精神抽象为一种符号,代表着纯粹的学术追求;再次是 “功利性”,高考期间大量考生和家长将其视为 “考神” 进行膜拜,评论区满是 “高考许愿”” 求保佑上名校 “ 等留言。

这种关注在韦东奕开通社交账号后迅速升温,甚至出现了各种乱象:山寨账号层出不穷,”韦东奕严选”” 韦神 “等账号在短时间内” 吸粉 “ 数十万,借机兜售高考幸运绳等商品;有人以 “韦东奕女友” 为名开设账号发布情感类视频;还有多家企业申请注册 “韦神” 商标。

二、公众层面的影响:价值观与追星观念的双重变奏

21 对公众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

韦东奕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对知识、对学术人才的重新审视和推崇。在娱乐明星、网红占据主流视野的当下,一位专注学术、生活简朴的数学家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这本身就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号。4 秒钟、3 句话,短短几天粉丝量突破 2000 万…… 这是任何 “网红” 都难以企及的速度,本身就反映了公众对于出色朴实科研工作者的支持与尊崇。

这种现象彰显的社会共识和价值取向格外清晰:大家对于心无旁骛的科研工作者充满敬佩,对于超越浮躁与名利而保持纯粹、专注的人格外敬仰。在这个意义上,韦东奕尽管被誉为 “天才”,却与千千万立足本职岗位、踏实工作的劳动者精神相通,传递出的是令人动容的正能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注也存在着异化的风险。当韦东奕被当作 “展品” 拍摄时,那些镜头对准的不是科学的荣耀,而是对科学精神的消解。遗憾的是,今天一些人对科学家的关注,正在滑向一种 “饭圈化” 的误区。韦东奕的朴素形象被贴上 “韦神” 标签,他的沉默被解读为 “高冷人设”,他的学术成就被简化为 “学霸神话”。这种关注看似热情,实则浅薄。它把复杂的科学工作降格为一场人设表演,把严肃的学术追求异化为流量游戏。

22 对追星观念的反思与重构

韦东奕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传统追星观念的反思。长期以来,”饭圈文化” 主导着大众的追星行为,粉丝对明星的追捧往往表现为疯狂的围堵、跟拍、私生行为,以及为偶像无底线消费等。而韦东奕的走红,则展现了一种新型的 “追星” 模式 —— 对知识精英、学术人才的敬仰与追随。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对学术人才的关注正在逐渐滑向传统 “饭圈化” 的轨道。从全红婵奥运夺冠后老家被围堵直播,到韦东奕在食堂吃饭被围观,这种以喜爱为名对他人私人生活边界进行肆意侵扰,甚至执着于 “逢热必蹭” 收割流量的歪风,正在侵蚀着学术的净土。

公众对韦东奕的关注中,既有对知识的尊重,也有对 “天才” 的猎奇心理,还有将其作为 “考神” 进行膜拜的功利心态。这种复杂的情感混合体,反映了当前社会在价值观转型期的矛盾与困惑。一方面,社会开始意识到知识和科学的重要性,对学术人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敬意;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文化惯性,又使得这种敬意很容易异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消费与猎奇。

三、媒体视角:报道导向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31 媒体报道的特点与演变

媒体对韦东奕的报道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 “天才” 形象的塑造期,媒体聚焦于韦东奕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将其塑造为 “数学天才”” 学术扫地僧 “ 等形象。第二阶段是 “网红” 化报道期,随着韦东奕开通社交账号并迅速走红,媒体开始关注其粉丝增长、账号运营等 “网红” 特质。第三阶段则是 “反思” 期,随着韦东奕就餐被围堵等事件的曝光,媒体开始反思过度关注对学术人才的负面影响。

在报道内容上,媒体对韦东奕的关注也经历了从学术成就到个人生活的转变。最初,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韦东奕的学术贡献、数学成就上,如解决了陶哲轩等人 10 年前提出的一维情形解逐点衰减的猜想等。然而,随着关注度上升,报道内容逐渐转向其生活细节,如朴素的穿着、简单的饮食,甚至是牙齿健康问题。

6 月 7 日,原央视主持人赵普公开发声,呼吁学校关心和干预韦东奕的健康状况。此次韦东奕发布的视频展现出的状态让许多网民对其身体健康担忧,呼吁北大关注教师健康,尤其是视频中可见其部分牙齿脱落。这种转变反映了媒体在报道学术人才时,往往难以抗拒流量的诱惑,而将焦点从学术成就转向个人生活,甚至是身体缺陷等更具话题性的内容。

32 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与责任

媒体在韦东奕事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舆论的引导者,同时还是反思的推动者。在信息传播方面,媒体通过报道韦东奕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位杰出数学家的成就和精神,激发了公众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

在舆论引导方面,媒体的作用尤为关键。一方面,媒体可以通过正面报道,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尊重学术人才;另一方面,媒体也需要反思自身报道行为,避免过度消费学术人才的个人生活。然而,现实情况是,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将韦东奕 “网红化”” 娱乐化 “,甚至制造各种八卦新闻,如猜测其感情生活、健康状况等。

媒体的这种报道倾向,不仅干扰了韦东奕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术的严肃性和纯粹性。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指出的,”刻意消费他们,甚至搞 ‘ 饭圈化 ‘ 那一套,只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甚至侵蚀他们的专注力与创造力”。

在反思推动方面,部分媒体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主动引导公众进行反思。例如,光明网评论指出:”公众人物亦有隐私边界,不能为了流量以 ‘ 围观 ‘ 之名,行 ‘ 冒犯 ‘ 之实,突破应有的社会价值底线”。这类反思性报道,有助于纠正社会对学术人才的不当关注方式,推动形成更加健康的学术生态。

四、构建健康学术环境:从关注到支持的转变

41 当前关注方式的问题与不足

韦东奕就餐遭围堵事件,暴露出当前社会对学术人才关注方式的诸多问题。首先是边界感的缺失。学术人才虽然是公众人物,但他们同样享有个人隐私和生活安宁的权利。然而,一些人却以 “喜爱” 和 “关注” 为名,肆意侵扰他们的私人空间。偶遇 “韦神”,投去敬仰的目光就是最好的示意,一路跟拍、围观其在食堂吃饭乃至轮番强蹭合影等做法,则显得十分无礼,也影响食堂就餐秩序。

其次是关注焦点的错位。公众对韦东奕的关注,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其朴素的形象、简单的生活方式等表面特征上,而非其学术成就和贡献上。在韦东奕账号的评论区,满是 “高考许愿”” 求保佑上名校 “ 等留言,真正探讨其学术成果和数学知识的少之又少。这种关注焦点的错位,反映了社会对学术价值的理解仍有偏差。

再次是功利性的过度消费。一些自媒体账号瞅准普遍存在的猎奇心理,乐此不疲 “制造天才”” 消费天才 “。有账号以 “韦东奕严选” 为名称蹭流量带货;有的打着关心韦东奕个人健康的旗号,兜售保健产品。这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消费行为,不仅干扰了学术人才的正常生活,也消解了学术的严肃性和纯粹性。

最后是 \“饭圈化” 的异化倾向 \。一些人将对待娱乐明星的方式套用在学术人才身上,形成了一种扭曲的 “学术饭圈文化”。社交媒体对于学者严肃性的消解,和对其生活的过度凝视和解读,看似拉近了大众和韦东奕之间的距离,但其实在这一波 “网络造神” 中,韦东奕呈现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并不代表他本身,而是网友根据对他的角色期待和通过种种 “围观” 产生的想象而结合成的镜像,折射出一些网友的渴望认同感、”窥探欲” 和追星欲望。

42 多方协同:构建健康关注与支持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学术人才关注与支持体系。

首先,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和网友共同保护好学者专心治学的宁静环境,让韦东奕老师能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中。高校需要建立机制,为学者筑起一道隔离喧嚣的墙。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校园管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教学科研区域;建立媒体沟通机制,统一回应外界关切;为学术人才提供必要的安保和隐私保护等。

其次,网络平台应履行社会责任。平台应建立学术类账号保护机制,对蹭热度、引流行为严格监管。网络平台应当克制算法冲动,减少对科研人员私生活的猎奇推送。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学术类账号的认证和保护;建立违规内容举报和处理机制;优化算法推荐,减少对学术人才私人生活的过度曝光等。

再次,媒体应坚持正确导向。各类新闻媒体要提高科学素养,宣传报道科研进展和科技成就要向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核实,听取专家意见,杜绝盲目夸大或者恶意贬低,反对 “标题党”。媒体需回归理性报道,聚焦学者学术成果而非生活八卦。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科学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避免过度关注学术人才的个人生活;引导公众关注学术本身而非个人形象等。

最后,公众应调整心态和行为。公众要克制猎奇心理,将对学者的敬意转化为对知识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转发 “韦东奕食堂被拍” 的视频时,究竟是在表达敬意,还是在满足窥视私欲,并且纵容这样的拍摄。具体行动包括:尊重学术人才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关注学术成果而非个人生活;理性对待学术人才的形象和成就等。

43 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结合

在构建健康的学术人才关注与支持体系方面,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实践。

国际经验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对学术人才的保护和支持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例如,美国通过《隐私法案》等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对学者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英国则通过 “研究卓越框架”REF 等评估机制,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重视学术影响力而非短期的媒体曝光。此外,国际学术界普遍重视 “学术自治” 和 “学术自由”,为学者创造安静、独立的研究环境。

本土实践方面,我国已经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学术人才支持模式。例如,《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幅减少评比、评审、评奖,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得简单以头衔高低、项目多少、奖励层次等作为前置条件和评价依据。这些政策为学术人才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在韦东奕事件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本土实践。例如,宁德时评指出,”当我们学会在敬仰与克制间寻找平衡,才能真正为学术创新营造一片沃土,让更多 ‘ 韦神 ‘ 在纯粹的天地中书写学术传奇”。这种将尊重与理性相结合的态度,代表了本土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五、结语:从 “韦神” 现象看社会文明的进步与挑战

韦东奕就餐遭围堵事件,是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取向和文明程度的窗口。从积极方面看,公众对韦东奕的关注,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和科学的重视,对学术人才的尊重,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这种关注演变为围堵、跟拍等侵扰行为,则暴露出社会在尊重个人边界、理解学术价值等方面仍有不足。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指责,而是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行动。对韦东奕最大的尊重,就是不打扰他,尊重他的各种决定。不打扰他,他才能安心于研究;不消费他,他才能更心无旁骛地畅游于数学领域。这才是对他真正的尊重和爱护。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术人才创造一个安静、纯粹的研究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自由探索、不断创新。正如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要理解他们的胸怀,他们伟大的默默无闻,才是我们国家的希望”。以理性克制狂热,让知识回归纯粹,期待公共空间多一些守护学术尊严的自觉,少一些失控的围观、失序的 “狂欢”。

请把安静生活安心研究的权利和自由还给韦东奕们,别再让他们安安静静吃顿午餐都成了奢望。这不仅是对学术人才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和科学的尊重,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素养和担当。

本文系作者在时代Java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nowjava@qq.com删除。

编辑于

关注时代Java

关注时代Java